纽约大都会球场之上的烟花渐渐散去,标志着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首届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简称“世俱杯”)圆满结束。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公开发表声明,称此次赛事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标志着俱乐部足球迈入了“黄金时代”。尽管外界对于新版世俱杯的评价褒贬参半,但其改革趋势已然不可逆转。
国际足联的主席因凡蒂诺出席了世俱杯的抽签活动,这一场景被新华社的摄影师吴晓凌用镜头记录下来。
中国俱乐部未能参加首届新版世俱杯,而中国球迷对于世俱杯的热情也未达到观看世界杯的程度。目前正处在低谷中的我国职业联赛JRS直播网,与国际足联新设立的比赛在距离上似乎有着不小的差距。
然而,国际足球改革的浪潮滚滚向前,让人无法置身局外。对中国足球来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横亘眼前:我们俱乐部与世俱杯的舞台之间还有多远的距离?我们该如何跟上国际足球的发展步伐?未来我们是否应该积极争取举办世俱杯等顶级赛事?
远,有多远?
中国足球并非始终与世俱杯无缘。在2013年和2015年,广州恒大队(后更名为广州队)凭借亚冠冠军的头衔,两次踏上旧版世俱杯的赛场。然而,十年光阴荏苒,金钱的力量消退,球队亦已解散,往日的辉煌如今只剩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在女子足球界,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在2025年5月成功夺得首届女足亚洲冠军联赛的桂冠,从而获得了角逐2028年首届国际足联女子足球俱乐部世界杯的资格。
5月24日,武汉车谷江大队的队员们齐聚一堂,在2024-2025赛季亚足联女足俱乐部冠军联赛的决赛颁奖盛典上,共同举杯欢庆。新华社的摄影师伍志尊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然而,女子足球俱乐部的比赛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竞争激烈、早已进入白热化的男子足球相比,二者不可相提并论。若希望在中国俱乐部中再次看到他们在代表俱乐部最高竞技水平的男子足球世俱杯赛场上亮相,恐怕得经历一段相当漫长的等待。
根据赛事规则,世界俱乐部锦标赛每四年举办一次,参赛队伍总数为32支。在亚洲地区,有四个参赛席位,这些席位将由在该四年周期内获得亚洲冠军联赛冠军的球队直接获得。如果某个球队在此期间多次夺冠,那么剩余的席位将由该周期内亚洲冠军联赛积分最高的队伍依次填补。
这表明,亚洲俱乐部要想晋级世俱杯,仅有两条途径:要么夺得亚冠冠军,要么持续保持在前列的位置。相较之下,中国俱乐部在近五年的亚冠赛事中,最佳成绩也不过是仅一次跻身八强,二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世俱杯所设置的创纪录赛事奖金,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亚洲各俱乐部之间的实力差距,从而激发出所谓的“马太效应”。
依照奖金分配规则,在四支亚洲参赛队伍中,成功晋级八强的利雅得新月将获得超过3400万美元(约等于2.43亿元人民币)。即便是小组赛中连续三场未能获胜的浦和红钻和蔚山HD,各自也能收入955万美元(约等于6845万元人民币)。这样的金额对于那些常年面临资金短缺、艰难维持生计的中超俱乐部来说,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天文数字。
6月30日,利雅得新月队的球员们在世俱杯成功挺进八强之际,纷纷兴高采烈地欢庆胜利。新华社摄影记者吴晓凌现场捕捉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豪强们率先尝到改革带来的甜头,凭借充足的资金不断壮大实力,而追求突破的后来者面临的挑战必然愈发严峻。中国俱乐部即将遭遇的,是一条日益加宽的财务和竞技差距。
显而易见,当前讨论中国球队进入世俱杯的时机,显得颇为不现实。中国职业联赛现阶段应当致力于,静下心来梳理和完善相关机制,并明确一条努力迎头赶上的道路。
变,怎么变?
尽管我国足球与世俱杯的目标相去甚远,然而,这场从高层发起、遍及全球的顶级变革,其影响力已经扩散至足球界的各个领域。
为了配合世俱杯赛程的更新,自2023年度开始,亚洲足球联合会将亚洲冠军联赛调整为跨年度赛事,比赛从8月开始,直至次年5月结束,旨在确保亚洲各队能够以最佳竞技状态参加比赛。这一调整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沙特足球联赛迅速作出响应,其旗下的利雅得新月队在当届世俱杯中脱颖而出,成为亚洲的佼佼者;日本J联赛已明确计划于2026年实现跨年赛制的过渡;韩国K联赛也将这一改革纳入了议事日程。
另一项重要调整体现在对外援政策的放宽。自2024-2025赛季开始,亚足联决定取消旗下各项赛事对外援名额的限制。秘书长温莎·约翰明确表示,这一举措旨在增强亚洲球队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目前,沙特和日本联赛已经大幅放宽了外援政策,而东南亚多国在注册外援名额上也进行了提升,数量已超过10人。
中超依然坚持采用自然年赛制,即每年年初开始,年末结束,并对外援上场人数进行限制,最多不超过5人。这种做法有其合理之处: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冬季某些地区无法进行比赛;实行跨年赛制可能会增加成本,并影响观众观赛体验;而放宽外援上场限制,可能会压缩本土球员的发展空间,甚至导致俱乐部之间出现恶性竞争。
形势紧迫,若我国足球持续停滞不前,恐怕会陷入闭关自守的困境。采用跨年赛制有助于与国际足球接轨,便于球员出国深造;同时,引进外援也能有效提高联赛的整体竞技水平。
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即中足联)正式组建之后,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新情况。中足联应当充分运用其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对竞赛规则、外援政策等核心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切实的改进。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的首届理事会成员以及监事们,于会议结束后共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留念,这一幕是在1月23日这一特殊时刻拍摄的。摄影: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借鉴他人的经验,能够助力完善自我。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有更多的途径可供选择。位于亚洲北部的日本,通过在球场上方搭建遮顶、发放冬季津贴等方式,有效克服了严寒带来的限制;同时,部分联赛采取了“引入更多亚洲外援”的妥协方案。这些做法无疑为中超联赛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坚守现状,可以找到诸多借口。然而,若要寻求变革,仅需一股力量——那就是中国足球,绝不允许其与全球足球发展趋势脱轨。
办,何时办?
在因凡蒂诺的规划中,原本2021年首届新版世俱杯的举办权归属于我国。遗憾的是,疫情不期而至,导致比赛不得不延期至2025年举行,同时举办地也发生了变更,转至美国。
昔日为举办比赛而新建或升级的十个高规格专业足球场现已全部竣工。这些闲置的场地亟需通过高水平的赛事来激活,同时,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足球也热切期盼着顶级国际赛事的重新到来。
环视全球范围,对于我国而言,那些既具有高度商业价值又具备观赏性的国际足球盛事,主要就是男子和女子足球世界杯、世界俱乐部杯以及亚洲男子足球锦标赛。
观察未来足球赛事安排:2034年男足世界杯将在沙特举行,由于遵循大洲轮流举办的原则,我国申办世界杯至少要等到2042年。2031年和2035年的女足世界杯申办竞争激烈,但均未能将赛事安排在亚洲。此外,中国足协已经基本决定放弃申办2031年的男足亚洲杯。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国具备申请并举办世界级足球盛事的条件与机遇,目前看来,仅存的潜在机会主要集中在2029年和2033年举办的世俱杯两届赛事。
7月13日,切尔西球员在颁奖典礼上高举世俱杯奖杯。新华社摄影记者李明捕捉了这一瞬间。
东道主身份下,竞技表现自然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男女足国家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无疑给申办高级别赛事带来了不少担忧。然而,在俱乐部层面,赛事成绩的压力相对较小,这或许能成为一种更为理想的选择。再者,欧洲五大联赛在我国培养出的庞大球迷群体,完全有能力支撑起赛事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球场基础设施建设已告完成,因此未来申办赛事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首届新版世俱杯实现了近21亿美元的营收(约合人民币150.5亿元),这一成绩单充分展示了其盈利的巨大潜力。举办此类赛事对于激发国内足球市场的活力、塑造足球文化具有积极影响,这一点显而易见。
去年11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独家采访时,因凡蒂诺明确指出,中国具备承办世界杯赛事的潜力和重要性,无论是男子或女子足球世界杯、青年世界杯还是俱乐部世界杯,都有可能在中国举办。国际足联已经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
自然,关于是否申办此事,仍存在不确定性,需由众多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考虑。然而,时间限制正在急剧缩短——巴西、西班牙、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对举办2029年世界俱乐部杯的强烈意愿。
诸多变数之中,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中国足球的复兴,亟需国际顶级赛事的推动。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中国足球面临的选择寥寥无几,或许世俱杯将成为其中之一?(记者余孝忠、肖世尧、公兵)